公元249年,司马懿精心策划了震惊朝野的高平陵之变,一举夺取了曹魏政权。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在临终前,将权柄交予长子司马师。然而天不假年,司马师早逝,因其养子司马攸年仅十岁难以担此重任,最终由其弟司马昭接掌大权。
在司马昭晚年面临继承人抉择时,曾陷入深深的犹豫。长子司马炎与次子司马攸各有所长,但司马攸的才华、声望与影响力明显更胜一筹。值得注意的是,司马攸虽为司马昭次子,却已过继给兄长司马师为嗣。由于司马师膝下无子,仅有五位千金,不得已才将弟弟之子过继。司马昭常对人感慨:我今日执掌的江山,本是景王(司马师)的天下。这种特殊的家族关系,使得司马昭一度倾向于让司马攸继承大业。 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。其中以裴秀与何曾的谏言最为关键,他们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司马昭的初衷。裴秀出身名门,其父裴潜曾任曹魏光禄大夫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当时司马炎忧心忡忡地拜访裴秀,故意展示自己身上的奇异胎记,暗示其非凡之相。裴秀心领神会,向司马昭进言道:中抚军(司马炎)德高望重,更有此等天生异相,绝非久居人下之貌。这番说辞让司马昭开始重新审视继承人选。另一位关键人物何曾,其父何夔曾任曹魏太仆。他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:中抚军聪慧过人,英武不凡,长发及地,双臂过膝,此乃真命天子之相!这些极具说服力的谏言,最终促使司马昭下定决心。据《晋书·武帝纪》记载,司马昭原本已属意司马攸,甚至多次表示此乃景王天下,但在重臣力谏下改变了主意。 在这场继承人之争的关键时刻,裴秀与何曾的谏言可谓力挽狂澜。当时司马昭已明显倾向于司马攸,正是这两位重臣的据理力争,才使局势发生逆转。可以想见,若无他们的劝谏,西晋开国皇帝很可能就是司马攸了。 司马炎登基后,对这两位功臣厚加封赏。公元266年,他逼迫魏元帝禅位建立西晋,立即擢升裴秀为左光禄大夫,封钜鹿郡公,赐食邑三千户;何曾则被加封为太尉,晋爵朗陵公,食邑一千八百户。这些厚赏不仅是对功臣的回报,更彰显了当年那场权力博弈的重要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瑞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